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 页中心介绍机构设置研究队伍重大项目科研成果研究生教育科学传播院地合作信息公开
 
  研究队伍
  院士  
  杰青  
  优青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研究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队伍
  研究组

流域生态与面源污染研究组

组长: 李叙勇 所属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域生态与面源污染研究组 

  李叙勇,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科学家。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联邦环境署国家暴露研究实验室任研究助理。2003年至200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任博士后研究员。2004年至2008年,在美国Smithsonian环境研究中心任研究生态学家。2008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现职。在Ecosystems, Ecological Indicators, Biogeochemistr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生态学报、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等中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担任国际水协会面源污染与富营养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已培养10余名研究生,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基金等奖项。 

研究方向:1)流域水环境模型与管理平台开发;(2)非点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3)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联系方式:Emailxyli@rcees.ac.cn;电话:010-62849428;传真:010-62849428

  干旱-半干旱地区非点源磷污染指数的构建及应用 

  苏静君,杜新忠,李叙勇* 

    精准、有效控制流域非点源磷污染是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改善的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区分磷的形态、考虑基流流失、反映降雨-径流-侵蚀动态变化、结构简单的流域非点源磷指数。研究基于地形、土地利用、水文、水质、土壤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定量流域各汇水单元非点源磷流失的源因子;分析各汇水单元较长时期土壤侵蚀动态以及地表径流与基流组成动态,定量溶解态和颗粒态非点源磷流失迁移因子。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连通性不连续性高的特点,提出利用反距离权重加权入河非点源磷污染负荷。构建的非点源磷指数在滦河流域典型水文条件下的应用识别了位于流域南部的柳河、洒河子流域因其同时具备较高的源及迁移潜力而成为非点源磷污染控制的关键子流域,临河的耕地应优先施予水土保持及配方施肥等措施。分析不同水文条件下磷指数估算结果表明该指数对降雨、径流等参数变化较源因子变化敏感。与GWLF模拟结果比较表明本研究磷指数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本研究突出了土壤侵蚀和基流对非点源磷流失的影响,且将磷指数由静态提升到动态指示,为非点源磷污染控制的精准化管理提供了简易的工具。

干旱-半干旱山区流域尺度非点源磷污染指数的框架

组长  李叙勇 研究员

  工作人员 

赵洪涛 

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 

苏静君  

助理研究员 

   

学术秘书 

  博士后 

孙明东 

2015 

陈晓枫 

2016 

研究生 

/硕士 

入学年份 

张汪寿 

博士生 

2012 

郝韶楠 

博士生 

2012 

曾庆慧 

博士生 

2013 

秦丽欢 

博士生 

2013 

   

硕博连 

2013 

   

博士生 

2014 

廖云杰 

直博生 

2014 

   

硕士生 

2014 

鲍林林 

博士生 

2015 

曹宸 

直博生 

2015 

宫曼丽 

硕士生 

2015 

邹常亮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李亚永 

硕士生 

2015(联合培养) 

重要成果: 

  1.  Su.J., Du, X., Li, X.Y.*, Wang, X., Li, W., Zhang, W., Wang, H., Wu, Z., Zheng, B. 2016.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shed-scale indicator to quantify non-point source P losses in semi-humid and semi-arid watershed,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63:374-385. 

  2.  Zhang, W., Swaney, D., Hong, B., Howarth, R., Han, H., Li, X.Y.*, 2015. Net 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inputs and riverine phosphorus fluxes in highly populated headwater watersheds in China. Biogeochemistry. 126: 269-283. 

  3.  Zhao, H., Jiang, Z., Yin, C., Li, X*, 2014. Index model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metal pollution contribution from washoff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 Water Research. 59: 71-79.


  建议您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屏幕设置为1024 * 768 为最佳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Copyright © 199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 京ICP备0500285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